《中國商界》
發布時間:2020-06-05 17:14
家國情懷,做強中國肽谷
--山東天久集團董事長張九勛 《中國商界》(2018年第7期封面人物)
張九勛,山東天久集團董事長。根植于一方土地,成就于一方土地,30年間,他帶領一個普通的鄉鎮企業躋身于全國百強企業榜單,親手打造出一個大健康產業的生物活性肽王國,為國民的幸福指數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睿智、果斷、善于思考、大格局是張九勛身上最鮮明的標簽,也是引領其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遨游商海的重要因素。生于斯長于斯,奮斗于斯充盈于斯,他用行動詮釋著新時代中企業家精神的內涵。
科技興農的開拓者
在山東定陶有一個陶朱公傳說。陶朱公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本名范蠡,相傳他棄官離越后,西行至陶,以陶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遂定居開創偉業,定陶之名由此而始。其間他三次經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財,自號陶朱公。世人贊其:“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可以說,這個傳說倡導的是儒商文化和富而好德的中華美德。
貧瘠的土地上農民靠天吃飯,“谷賤傷民、谷貴傷末”,該如何做到“農末俱利”?張九勛帶領著天久集團在探索中實踐、在轉型中升級,與時俱進、科技興農,構建出“龍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研、產、銷一體化完整產業鏈,形成了三產融合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
沿著菏澤市定陶區北行約20公里,在綠油油的農田包圍中,現代化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天久集團就坐落于此,“為中國,做好肽”幾個大字進入廠區就能看到。
當前不少公司的平均生存壽命只有兩年,而作為一家鄉鎮企業,為什么卻能生存30年,并且煥發出日漸強大的生命力?集團旗下中食都慶生物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學軍說:“天久人的情懷以及對市場、對社會的戰略眼光是其中的深層次因素。”
1988年,土生土長的張九勛臨危受命,接掌陳集鎮工業公司,加工出口條編工藝品。剛過而立的張九勛就表現出了過人之處——僅用了7個月時間,他便將一年虧損80余萬元的企業扭虧為盈。1990年,他在深入考察玉米深加工項目后貸款200萬元,建設了年產10萬噸玉米淀粉糖、2萬噸葡萄糖生產線。1996年,又上馬了麥芽糊精、植脂末生產線,在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牛刀小試就佳績不俗,淀粉和糖當年做到了產值全國前五,麥芽糊精成為國內第一家做到代替進口產品的企業。2002年,企業獲評“全國淀粉行業二十強”。
“那時候排隊買玉米淀粉糖的號經常到5天以后,淀粉廠門前常常聚集著等貨的客戶。”提起曾經的輝煌,張九勛記憶猶新。然而,張九勛卻做出了一個大膽而又冒險的決策—“停掉生產線”。
經濟學家熊彼特有過這樣的觀點:企業家是從事“創造性破壞(creativedestruction)”的創新者,這條法則在張九勛身上得到了印證。當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對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國外參觀學習時他們看到發達國家消費者購買保健品已是一種常態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較大的市場規模。與此同時,傳統食品加工由于技術、成本、利潤所限,企業發展空間縮小,抵御風險的能力漸趨薄弱,因此張九勛想在農產品健康產業的升級上做出嘗試。
隨后這幾條給企業帶來龐大經濟效益的生產線被全部淘汰,企業改成全部外購,既節省了資金,也解決了污水處理的難題。“如果當時維持現狀也可以,但就不會有今天陳集鎮清粼粼的水。雖然1.6億元的資產換了1600萬,但我們認為值。”
一個企業扎根在哪里,應該就地取材為基礎,充分利用好當地的資源。菏澤有著豐富的大豆種植資源,大豆品質是上乘的,因此能否利用大豆來進行保健品類的研發生產呢?
張九勛回憶,他們曾經前往德國做過大豆蛋白粉的實地考察,當時弗洛偉公司一位博士通過翻譯向他們介紹了一種產品。他們在實驗室里一共待了7天,在一個中試車間做出了這種產品,“感覺是吃蛋白質,但實際上是蛋白質轉換的東西,這正是我們希望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肽,而肽是什么,張九勛和同事們當年在國內都沒聽說過這個詞兒。
回國后,他們集中精力了解肽到底有什么好處,通過研發團隊重點攻關、調研,他們發現肽在國內甚至亞洲地區都是空白,當時肽研究最好的蘭州大學也只是化學合成肽,沒有研究過用植物做成的肽,有兩家企業雖然提出了肽,但并沒有按照肽標準去生產。
“在長達6年的研發過程中,難度是相當大的,從沒有感知到有認知再到開發產品,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2004年,中食都慶(山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正式建成。為了更好地統籌行業發展及照顧后進企業,他們將自身的企業生產標準放寬后,于2005年作為起草單位之一參與制定出了我國第一份蛋白肽行業標準,自此拉開了我國蛋白肽產業的標準化生產序幕。
面對一個從未做過的領域,在開發肽的過程中,企業同樣遇到了很多問題。2004年建廠后,沒有現成的工藝缺乏質量把控,他們生產的第一批產品投放4噸原料只生產出來17公斤。“雖然是17公斤,但是帶給我們的信心非常大,好比是‘強心劑’,6年的摸索畢竟有了成果,”張九勛說。在堅定信心的同時,他們反復進行試車、試產,分析原因并找出問題所在,建立起了包括工藝規程、標準操作規程、崗位操作規程等一整套嚴謹的科學化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終于在國內率先實現了大豆肽工業化、規模化生產,產品一批好于一批,真正做到了高品質生產。
技術解決了,市場又遇到了問題,當時市場上只有搞食品研究的知道肽,一般人根本就不知道一個“月”旁邊一個“太”字到底是什么。而且從傳統意識上講,人們覺得吃的蛋白質是用氨基酸來吸收,其實只有不到30%以氨基酸的形式來吸收,大概65%左右是以肽的形式吸收的,因為當年的研究水平所制約,根本就研究不到肽這個層面。用張學軍的話說“膽子太大,冒的險太大了。”
面臨一個陌生又全新的市場,他們第一年只賣出去了15公斤。是放棄還是繼續,他們選擇了后者。隨后企業加大投入廣告宣傳、研發的投入和普及,用科學的方法和數據來證明肽的屬性。
企業委托國家醫學科學院、國家體育總局進行模擬實驗,用營養數據、功能性數據證明分子量更小的“肽”要比普通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高,其是如何修復細胞、提高免疫力的。有了科學的數據支撐,完美、農夫山泉以及一些大型的大健康產業與制藥公司開始逐漸使用起來,大家慢慢知道了有一種蛋白質叫作肽,肽的銷量不斷地在上升。張學軍說:“那時候,我們出去跑市場的差旅費補貼很低,車費都是自己墊的,回來很久后才集中報銷,很艱苦。”
通過三年多的努力,人們從認知度上有了提高,從不懂漸漸到敢用、敢吃,企業走出了最困難的階段,產品逐漸由幾十斤到成噸成車地運往全國各地。“在新產品的開發上沒有毅力、耐性是不行的。事情一定要堅持做下去,認準了,不要輕易動。”張九勛這樣表示。
經過十余年不懈努力,中食都慶發展成為國內乃至亞洲最大的植物蛋白肽生產商,生產大豆肽、小麥肽、玉米肽、魚膠原肽、蛋清肽、核桃肽、牡蠣肽、綠豆肽、豌豆肽、海參腸肽、大米肽、螺旋藻肽、膠原肽、乳清肽、地龍肽、大豆分離蛋白、玉米食用蛋白、固體飲料等幾十個品種;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采用精湛的兩次酶切工藝生產出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肽的TEK牌系列大豆低聚肽產品更易被人體吸收,具有多種生理活性,經檢驗證實具有抗疲勞、抗氧化、降血壓、降低膽固醇、降血脂、增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可應用到體力恢復劑、運動飲料、酒類制品、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醫用食品等多個領域;銷售網絡覆蓋全國,并出口到了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品牌創新的引領者
創新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但創新不是“天才的閃爍”,而是企業家艱苦工作的結果。創新精神的實質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將已經做過的事做得更好一些”。這一點記者從張九勛身上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些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更像是充滿了激情的藝術家。
三年前,國家提出了大健康中國的概念,這給企業帶來了巨大機遇,張九勛敏銳意識到又一次戰略性升級開始了:“保健食品本是個朝陽產業,如今適逢國家政策的調整,在這個概念下,我們勢必會獲得絕好的機會。”
此后,由天美生物技術公司、天驕生物技術公司、天久生物技術公司、天智綠業生物科技公司、天欣生物科技公司等九家實體組建成立了山東天久實業集團,建成了山東省唯一的生物活性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工程實驗室,與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共建海洋微藻多肽國際聯合實驗室,全面進軍生物蛋白肽、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食品配料的開發、生產和銷售。
目前,集團已經具有年產植脂末6萬噸、低聚糖1萬噸、生物蛋白肽2千噸、冰激凌粉1萬噸的生產能力,年產值已達22.8億元,生物蛋白肽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60%以上,其中大豆、玉米、小麥、核桃四種肽產量、產值居全國第一,是國內完美、無限極等前十保健品生產商的原料主供應商。
天久集團完成了向蛋白肽產業的轉型升級,形成了原料生產、終端產品加工及銷售的生物蛋白肽產業集群。張九勛表示,未來五年,天久集團將繼續努力拓展肽類物質在醫用食品、保健食品、運動營養食品三大領域的應用,努力提高肽的精準功效,提高國人的生命質量。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引領肽產業發展成為中國健康領域新經濟的中堅力量。
天久集團公司的總資產4.87億元,員工1200千余人,作為一家扎根農村以高科技為龍頭的領軍企業,是如何筑巢引鳳吸引人才的呢?在天久集團,記者看到的是一個花園式的辦公環境,當地的“市花”牡丹爭相盛開,杏樹、桃樹、核桃樹滿園都是,還有遠道而來的新疆硅化木和海南棕櫚樹。張九勛說:“人才是決定企業能不能往前發展的重要因素。把工作的地方建設得更美好,這也是我們吸引人才的一個舉措。”
記者了解到,天久集團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國家體育總局、山東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江南大學、江蘇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長期保持著聯系,目前已經先后引進了30余名高層次人才,在每一個產品的最關鍵工藝上都有一名專家親自坐鎮,年薪有200萬、100萬,50萬的并不稀罕,同時這些高端人才還可以經營股份、業績股份等獨特方式參與到企業經營中來。
集團還專門建立了一座紅色基因的文化園,有廣場、釣魚池,還包括幾十萬本書的圖書館,讓人才留得住,生活能習慣。
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如何行之有效地管理好這個企業,張九勛不斷地實踐、總結,建立了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企業管理制度,涉及薪酬、績效考核、銷售、人才引進、核心技術、環保、安全生產、質保、研發等十大體系,從每一個車間到每一個崗位都定量、定崗、定責,同時創新充滿每一個體系,“新意識、新產品,要天天更新、人人創新”,張九勛說,如果員工在操作過程當中善于總結,能夠找到一個新的步驟或方法,改進工藝并提高效率,就是好樣的,我們在薪酬上都會進行獎勵。
有人會問人才引進有什么創新,給高工資就行了。可是張九勛認為,高工資不是最終目的,專家追求的是自身對社會和人民的有效價值奉獻,如何把他們的奉獻價值體現出來,這不也是一種創新嗎?所以幾乎在每一次干部工作會議上他都會把創新放在第一位:在管理上用什么最佳的方式,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再增加一些亮點,管理好人、管理好團隊。企業年年表彰的時候專門有創新型人才創新型團隊的獎勵,創新收獲多少價值就可以享受相應的待遇。
張九勛認為:“制度是約束人的,但是一定不能讓你的約束把創新掩蓋了,一定要用創新的角度去管理好、用好這個制度。”
創新包括技術創新、市場、制度、觀念、產品和管理創新等,其中觀念創新是核心。通過企業的幾次轉型,從去年開始天久人開會不再講好人好事,而是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檢討會,反省上個月出現了什么問題,尤其是領導干部在作風建設上、在領導行為上以及在制度上哪些沒有實施到,張九勛要的不光是哪里存在缺陷,而是希望管理者更明白自己的缺陷,然后一個缺陷一個缺陷地彌補,逐步完善制度。
戒驕戒躁、戒傲戒狂、戒庸戒卑,才能基業長青。2018年企業迎來了第二個30年的開局之年,駛入快車道的天久人已經打造出了最優質多肽產品生產的“原料供應商”、高品質增值服務“產品服務商”和高品質配方設計“組方制定商”三大品牌,封閉生產的肽系列產品經檢測后可直接包裝,無需各種程序的殺菌、滅菌,主打品牌“天智綠葉”共六大類36個產品,科技含量國內領先。前30年,天久人將銷售收入做到了20億元,從去年開始銷售收入有了裂變性的增長,第二個30年他們將目標設定為60億元。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企業正在加緊布局大數據、建立定制ODM、銷售和服務的大數據網絡營銷體系。“如果我們把服務這一項拼出一個新高度,用大數據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那么這個目標我想能夠實現。”
可以說,天久集團見證了中國多肽產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嘗到了苦頭,也得到了成果,這是比較欣慰的。”張九勛說。
在企業工作了28年的張學軍早已把天久當做自己的家,這里的每個發展、每個動向都深深植入到了他的內心,每一個經歷每一道坎,他興奮過、流過淚,個中滋味很難表達。
30年,每個人都是故事的主角,每個人都有述說不盡的感慨。表達是心聲自然的流露,甚至是難以抑制的情懷。他記得,在最困難的時候,董事長說過這樣一句話,只要我們人在、底氣不輸,我們的企業就會成長、會壯大。時代從來都不會辜負奮斗者,這些經歷已成為他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中食多肽廠區門前有一棵大梧桐樹,工廠籌建時它還是一棵小樹苗,它也是公司成長壯大的見證者。廠區里抬頭就能看到一根30米高的大煙囪,那是以前熱電廠的標志性建筑,是在淘汰落后產能時特意留下來的。張九勛說,這是發展中的烙印,誰也不能動。
富而好善的踐行者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作為一名農民的兒子,張九勛時刻不忘造福百姓。天久集團主動承擔起了省級、市級貧困村的扶貧工作,積極帶動農民參與產業發展,增加收入6億元,讓2萬多農村剩余勞動力找到了飯碗。
菏澤有著悠久的種植山藥歷史,這里的山藥具有獨特的口感優勢,但由于種植面積小,一年最多只有幾百畝,根本形不成產業。2009年,企業投資近1千萬元成立了天中陳集山藥合作社,請來農藝師開設培訓班,帶動全市農戶種植山藥8萬畝,并成功為陳集山藥申請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綠色產品認證,帶動了山藥產業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山藥一畝地連人工成本大約六千元,而一畝地產量為2500-3000斤,一般市場上能賣到八、九元,中間批發商賣五、六元,地里收按四元一斤也能賣到1.2萬元,農民有近一半的利潤。企業同時建設了恒溫冷庫和山藥粉加工生產線,再多的山藥也不愁賣不出去,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
天久集團還依托各分公司和400余畝桑葚種植基地,每年提供2萬余人次的務工崗位;成立了天藍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和天安果蔬農民專業合作聯合社,引導農民開展農產品加工、銷售、采摘等多元化經營模式;投資1500萬元建設了文化廣場、電教室、黨建主題公園,免費開放;2012年投資建設了天智新村,以改善職工居住條件。近兩年集團先后捐款320余萬元,設立獎學金,每年對兩個貧困村進行經濟幫扶,對貧困家庭給予數千至上萬元的經濟救助,成為當地公益事業的建設者。
在天智綠業的廠區和集團辦公大廳內,都懸掛著張九勛的親筆題詞——“為感恩而創業,為責任而奮發,為發展而創新,為貢獻而拼搏”,這四個“為”就是天久人的情懷寫照。張九勛說,保健品是附加值比較高的產品,我們享受到了國家發展的紅利,也要讓百姓共享改革成果,來自社會也要回報于社會。賺錢越多,越要這么做。
詩人艾青的詩中這樣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2015年,張九勛又讓已經考取了注冊會計師、在北京有著高收入的兒子一家回到天久工作。當記者問及為什么要讓他們回來時,他沉默了一下,眼神中掠過一絲糾結,或許他知道,比起大城市的繁華,貧瘠的土地更需要知識,這里的鄉親更需要未來。
在ODM代工區采訪時,記者看到了不同品種的生產線,采用的都是無菌化標準,20多名員工正在忙碌地進行分裝,目測就有桑葚粉、南瓜粉、胡蘿卜粉、紫薯粉、核桃粉五、六個品種,發往廣州、北京、天津、深圳等地。這里的負責人正是張九勛的兒媳趙彤,這個80后拿起一只包裝盒向記者熟練地介紹著產品性能和不同地區的客戶需要,從她快樂的表情中記者感受到的是她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張九勛表示,步入到一個新時代,對鄉鎮企業而言是一個非常難得的發展機會,國家的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這些都給企業提供了很好的舞臺。抓住了這個機遇,企業往前會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食品安全第一,科技創新至上”是天久人始終秉持的企業發展理念,集團以科技創新和品牌制造為驅動,以不斷提升產品領域應用廣度、實驗研究深度、客戶服務溫度為舉措,時刻遵循“新產品、新觀念、天天更新、人人創新”的“‘生產+科研’并行”的運營模式,積極打造天久集團在我國生物活性肽產業的誠信知名品牌。
為中國,做好肽!天久集團在張九勛的帶領下,走過了奮斗的30年。由于貢獻突出,張九勛多次受到共青團中央、山東省人民政府、國家農業部、科技部及當地黨委、政府的表彰,被評為“全國青年星火帶頭人”“山東省鄉鎮企業優秀廠長(經理)”“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先進工作者”“功勛企業家”,當選為全國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山東省人大代表。天久集團獲得“全國誠信守法鄉鎮企業”“山東省管理示范鄉鎮企業”“山東省著名商標(天智綠葉)”等榮譽稱號,天中山藥合作社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國家級示范社,天藍果蔬合作社被評為省級示范社。